为深入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到2025年,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业务体系、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到2035年,气象与国民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监测业务系统更加精密,气象预报预警更加精准,气象服务覆盖面和综合效益大幅提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步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气象核心业务能力建设。
1.建设精密气象监测系统。推进气象观测站网升级改造,加快实施和县国家基本气象站迁建工程建设;完善农业、生态、旅游、交通运输等领域专业气象观测网;不断完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管理;推进观测数据的收集与共享。(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各镇、园区管委会)
2.构建精准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强化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应用,逐步提升预报能力,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责任单位:县气象局)
3.推动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强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提升应急管理、交通、旅游、重大活动、公众民生、应急救援等多场景气象服务技术。推进数字气象融入和县智慧城市体系。(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数据资源管理局)
(二)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4.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升中小河流洪水、城市内涝、地质灾害等气象风险预警时效;升级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推广应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决策信息支持系统。(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应急管理局、县水利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城市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
5.提高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强化普查成果应用;构建精准直达、广泛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管理,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建设;主动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在农村多雷击地区建设雷电防护基础设施,开展防雷示范社区建设;加强科普宣传和气象文化基地建设,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应急管理局、县数据资源管理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各镇、园区管委会)
6.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优化作业站点布局;常态化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发挥其在防灾减灾救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重大活动保障、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推进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应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管理。(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财政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7.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预警信息制作、发布流程。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落实极端天气约束性停工停课停业停运等防范应对机制和防灾避险制度;积极配合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应急管理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镇、园区管委会)
(三)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8.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工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保护粮食安全,不断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供专业化的气象保障服务;强化特色气象服务。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为争创“安徽气候好产品”提供服务;实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9.实施交通强县气象保障行动。优化交通气象监测站网布局;推动气象信息融入交通安全应急指挥体系、物流、商贸运输和公众日常出行;强化全县高速路段等重点线路和重点工程交通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财政局、县交通运输局)
10.实施旅游强县气象服务工程。加强文化旅游、气象信息共享,推动气象信息接入旅游信息平台;加强鸡笼山景区、香泉湖等旅游景区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建设,开展景区负氧离子浓度和避暑旅游预报产品研发,及时发布旅游安全气象风险预警。(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四)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
11.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形成保障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加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建设,建立气象部门与各类服务主体、社会媒体的互动合作机制,提高城乡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和便捷性,实现各类媒体气象信息全接入。增强农村地区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融媒体中心、各镇、园区管委会)
12.建设覆盖城乡的气象服务体系。加密城市气象观测站点,发展分区、分时段、分强度精细化预报预警产品。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监测预警体系。(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数据资源管理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城市管理局、县水利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农村局、各镇、园区管委会)
(五)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
13.强化气候变化应对和开发利用。强化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等影响评估技术应用研究,提升决策气象服务支撑能力。深挖气候资源助力绿色发展,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等规划、建设、运行、调度提供气象服务。充分挖掘宜居、宜游、宜养气候资源价值,为政府和行业提供气候资源保护利用建议。(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农业农村局)
14.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等气象服务。打造气候生态品牌,推动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气候康养地等创建气象保障服务。(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六)增强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能力。
15.增强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能力。将气象关键技术攻关纳入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开展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将气象高层次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工程,落实奖补政策;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勇于创新发展、有影响力的优秀气象青年人才;对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扬和奖励。(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科技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气象高质量发展议事机构和工作机制,成立县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组织推动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
(二)统筹规划布局。建立相关行业气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将各部门各行业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观测网络,由气象部门实行统一规划和监督协调。
(三)强化法治建设。加强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依法发布和传播气象信息,规范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加强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监管,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气象标准化应用。
(四)加强投入保障。加强对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落实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保障体制,按照政策规定落实地方事权范围内各项财政投入保障。
附件:和县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附件
和县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熊英华 县政府
副组长:唐漠炎 县政府办公室
赵丽丽 县气象局
成 员:毕文勇 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张 山 县科技局
陶 春 县公安局
周志祥 县司法局
童文胜 县财政局
王玉龙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黄宏斌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方 明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班新年 县交通运输局
裴含龙 县农业农村局
方 陈 县水利局
高 华 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夏恒民 县应急管理局
郑文生 县城市管理局
成茂齐 县数据资源管理局
谢 军 县融媒体中心
罗 霄 县生态环境分局
薛 洋 县气象局
县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气象局,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赵丽丽兼任办公室主任。